张梦莎,乐山师范学院法学与公共管理学院社会工作专业2021级本科生,汉族,中共党员。曾获国家奖学金、连续三年获得乐山师范学院奖学金;“国家级优秀志愿者”“四川省优秀大学毕业生”“三好学生”“优秀共青团干部”“优秀社会实践报告”“优秀工作者”称号;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第四届社会工作实验教学研讨会优秀论文三等奖、四川省大学生综合素质A级证书、暑期社会实践校级优秀实践团队一等奖;主持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获省级立项;在“三下乡”社会实践中,评为省级重点团队;积极投身志愿服务,累计志愿服务时长283.9小时,累计学时总计完成137个小时;主动参与学生工作,曾担任校党建中心实践部部长、院创新创业部部长、班级学习委员等职务。
笃行不倦,微光成炬
认识自己,做好规划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2021年秋天,我怀着激动和忐忑步入了大学校园,开始学习从未接触过的专业:社会工作。彼时的我还不懂得,那些在教科书上勾画的重点,是需要用双脚丈量土地才能读懂的。我时常在想,要以怎样的方式度过有意义的本科四年?目标如同灯塔,是个人志向追求的体现,也是勇毅前行的动力之源。在大学这一新的起点,我应该去领略闻所未闻的,去经历见所未见的,去拥抱无限可能。以高远的视野确立人生方向,厚植专业志趣,在实现一个个小目标的过程中拾级而上。唯有如此,方能笃行不倦、抵达远方。
大学期间,我没有给自己设限,看到了广阔的天地,在这天地之中看到了渺小却有更多种可能的自己。社会实践、科研竞赛、学生工作、志愿服务... ...我在无数次不同的实践中发挥自身价值,提升综合素养,结交到很多志同道合的伙伴,体验了丰富多彩的新鲜事务。这让原本有些社恐的我变得大方自信,在不断尝试地过程中遇到了意想不到的惊喜。我充分利用校内资源,丰富自己的学识涵养,顺利考取普通话二级甲等、大学生英语四级、社区治理初级证书等证书。
当我第一次穿上印着志愿者标识的红马甲时,仿佛触摸到了世界的另一种温度。作为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我曾无数次问自己:什么是真正的助人?是书本上的个案工作方法,还是荣誉墙上闪烁的奖章?直到在泸州市第二人民医院的防疫帐篷里,那位老人颤抖的手将降压药和健康码一同递给我时,我突然明白“社会工作”是用自己的生命去贴近另一个生命的旅程。随着学习的深入,我的目标越来越明确,我渐渐懂得陆游“纸上得来终觉浅”的深意,如果现在有人问我为何选择社工专业,我会回答费孝通先生的话:“各美其美,美人之美。”在这个充满裂痕的世界里,我愿永远做一块温柔的补丁,以专业为线,以热忱为针,将制度温度与个体命运细细缝合。
坚持学习,勇于创新
“学所以益才也,砺所以致刃也。”学习永远是学生时代的主旋律,无论目标剑指何方,都需要打好学科基础知识,认真学好每一节专业课程。大学学习不是高中知识的简单延伸与深化,更多地是要努力兼备求知的深度与广度。所以,在大学期间,我积极开展探究式学习,变“知识接收”为“知识探究”,以批判性思维大胆质疑、小心求证;进行合作式学习,不断增强团队精神和协作能力。我注重日常上课的积累,主动与老师同学交流讨论,解决自己不明白的知识点。正是这样的坚持和努力,我的成绩一直位居专业前列。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青年是科技创新的火种,激发青年的创造力是点燃未来的火炬。在开拓创新中学习,在学科交叉融合中建立链接,形成宽广的知识面,激发新的创新灵感。我作为新时代新青年,积极参与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主持的《黑竹沟镇社工站:汇聚社工力量,助力乡村振兴》获省级立项。我时常感到幸运,遇到了很多负责、亲切、一直支持我的老师们。他们不仅在学业和生活中时刻鼓励着我,还带领我参加多次社工专业研讨会。教育的本质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而我想说,社会工作的真谛,是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大三上期,我面临了一项对初次涉足学术论文领域的我而言极具挑战性的任务——依据大创项目撰写一篇论文。“万事开头难”,撰写过程中,我遇到了诸多难题,从选题的斟酌到资料的搜集,从框架的搭建到内容的填充。导师不厌其烦地为我答疑解惑,帮助我反复打磨论文,最终完成了论文《乡村振兴背景下乐山市乡镇社工站发展策略研究》。我的论文成功入选参与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第四届社会工作实验教学研讨会,荣获优秀论文“三等奖”。这次经历,让我深刻体会到“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真谛。在学术交流的过程中,我结识了许多优秀的同行,与他们的探讨和交流,让我不断突破自己,我深刻地感受到社会工作专业的魅力与挑战。
参与实践,创造价值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我深知单靠课堂学习是远远不够的,还要注重在实践中学习,将书本知识与具象化应用场景相结合,深入理解并运用专业知识,一步步攀登学术高峰的根基。在金口河林丰村调研彝族女童现状时,一位女孩摘了一把花给我,问道:“姐姐你们还会再来吗?”我回答:“我们可能会再来,但你们一定会走出去的!”我将所学所见所闻分享给她们,希望她们能到山的那边看看。
我参与“小童大义”社工机构北斗星大学生培养计划2年,2023年暑期跟随小童大义社工团队走进雅安市九襄镇。在海拔2000米的村落里,尘肺病患者王叔叔的的咳嗽声穿透土坯房,鼻子上插着呼吸机,女儿作业本上的字迹被泪水晕染成模糊的云朵。实习的一个月,我白天入户,晚上整理困境儿童档案,力所能及的通过机构链接基金会等社会资源,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实习经历告诉我:所谓专业,不是精致的理论框架,而是蹲下身与孩子平视时的目光。愿困境儿童都能找到属于他们的“星星”。
最难忘的是在乐山市精神病医院实习的日子。服务对象是精神障碍患者,有时入户家访,有时开展小组工作,帮助他们提升生活和工作技能,更好地融入社区。一位因校园霸凌休学在家的少女,患上双相情感障碍。让我想起特蕾莎修女的话:“我们无法做伟大的事,但可以用伟大的爱做小事。”服务期间,我会认真倾听她的近况,进行心理疏导,缓解校园霸凌带来的伤痛。社会工作者的使命,不是改变生命的轨迹,而是守护每颗心灵发芽的权利。
“尽吾志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我的大学生活中志愿服务活动不可或缺。我积极参加校内校外组织的各类社会实践活动,参与中国社会工作实验教学研讨会、四川省运动会、乐山市马拉松活动、模拟法庭大赛等20余项活动。累计志愿服务时长283.9小时,累计学时总计完成137个小时,其中校级学时71小时,院级学时66小时。参加2023年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长沙红色研学,立项为省级重点团队。作为一名党员志愿者,我始终坚信“为人民服务”的誓言。
嘉州回首,感恩前行
“新故想推舒画卷,丹青妙手向翠峰。”回顾在乐山师范学院度过的三年多时光,在老师的教导以及同学们的支持下,我有机会在坚定的理想信念中向党靠拢,在浓厚的学术氛围中扎实基础,在学生工作的岗位上挥洒激情,在社会实践的平台上夯实本领。我将继续以包容之心接受差异多元,保持开放大气的心境;以感恩之心涵养岁月真情,对父母的培育、师长的教诲、朋友的支持铭记于心,在善待与尊重中收获友谊和成长。